WFU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夢?是遊?還是單純腦內的異常?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 曾秉濤 精神專科醫師


夢遊,究竟是怎麼來的?



夢遊,以前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卡通裡面大力水手卜派的女友「奧莉薇」每次只要睡著,就會到大街上夢遊逛街,讓卜派滿街找,而奧莉薇每次夢遊都會出現許多危險的事情,讓卜派相當頭痛。

電影裡面情節如此驚險,現實生活又是如何呢?事實上,大部分的夢遊行為都是無害的 (這點和之前所介紹的「睡眠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不同,「睡眠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出現的行為因為和惡夢有關,所以往往相當暴力),而且夢遊行為變化多樣,可以從走路、翻冰箱吃東西、到騎車開車等複雜動作,都有人報導過,而且絕大多數的夢遊行為都是屬於「單一」且「非複雜」的行為,鮮少出現複雜動作,而且幾乎都是相對安全的行為,但是過去還是有很少數的報告患者因為夢遊行為而出意外。




夢遊的發生時間


夢遊主要出現在「睡眠非快速動眼期」(Non-REM sleep phase),這點也和之前所說的「睡眠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不同 (「睡眠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主要出現在睡眠快速動眼期),目前認為,夢遊的現象是因為患者「睡眠覺醒」(arousal) 的調控出現異常,導致患者在睡眠時出現覺醒的現象而做出覺醒時做的行為。





夢遊現象雖然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盛行率,基本而言大致約為1.5%,也就是說每100人就有約一人是夢遊患者,這個比例又會隨年齡而有所不同,兒童時期夢遊盛行率又更高,達到5%,也就是每20個小孩就有約一位是夢遊患童,根據統計鮮少有患者的夢遊現象是成人之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都是從小就有夢遊現象,如果患者是成人之後才出現夢遊現象,通常是有其他因素造成,例如巴金森症或這次要討論的「藥物引發的夢遊」。


夢遊的神經生理現象


在討論藥物引發的夢遊之前,先來討論一下夢遊患者的神經生理現象。

我們發現夢遊患者的睡眠腦波比起一般人而言,更常出現慢波睡眠 (也就是熟睡期)的中斷,與較弱的慢波睡眠強度,甚至,夢遊患者更容易因為外界聲音刺激而出現睡眠覺醒,此外睡眠期間腦波快波與慢波強度的異常,都出現在夢遊患者,以上發現都告訴我們:「慢波睡眠 (或稱熟睡期)時對於睡眠覺醒的反應出現異常」很有可能就是夢遊的核心病生理因素。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若我們針對受試者進行超過24小時的睡眠剝奪,似乎會產生夢遊現象,甚至這些夢遊現象還會因為睡眠的剝奪而更加明顯與充滿更複雜的行為!根據最近腦部影像學的研究發現,睡眠剝奪會導致下顳葉腦迴 (inferior temporal gyrus)的血液灌流量變少,而這個區域就是掌管對外界刺激的抑制反應,也就是說睡眠剝奪會造成抑制的功能下降,這個現象可以透過「睡眠剝奪會造成自律神經對於外界刺激過度反應以及中樞抑制系統功能下降」的假說來解釋睡眠剝奪會造成或惡化夢遊現象。

事實上,夢遊患者在白天清醒時,抑制的功能就已經比正常人差,在Oliviero等人的研究發現夢遊患者的GABA系統與膽鹼系統 (這兩個系統在大腦內都與抑制的功能有關)的功能有明顯不足,這些發現也可以佐證夢遊患者很可能就是來自於睡眠時期大腦抑制功能下降的現象。


藥物對夢遊的影響


了解夢遊背後的病生理機轉後,理論上讓我們對於「藥物對夢遊的影響」應該會更清楚,但是事情的真相往往不只有一個,舉例來說:鎮靜安眠藥會減少慢波睡眠期 (也就是夢遊最常出現的時期)的長度,因此理論上會減少夢遊出現的機會;抗憂鬱劑可以透過「解焦慮效果」以及「減少睡眠覺醒的機率」兩個方向來減少夢遊的可能性;抗膽鹼藥物與抗精神病劑也可以針對慢波睡眠期進行調控,進而達到避免夢遊發生。然而事實上的情形是:根據近幾年來的研究資料,上述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個案報告顯示會產生夢遊事件!


至於究竟這些

藥物對於夢遊產生的實際影響,請見下回分曉!


本文摘錄自 Sleep Medicine Review期刊最新文章
Medication induced sleepwal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63449)

Adapt icon by Gan Khoon Lay, Mohamed Mbarki, Vectors Market, Sean Maldjian, Cole Townsend, il Capitano, Luis Prado, JeraOcean, Clockwise, johanna from Noun Project